外滩,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景点,名称的来源却鲜为人知。1840年前,这一带是上海老城厢外的滩地,以“外滩”这一术语广为流传。上海人习惯将河流的上游称为“里”,下游称为“外”,因此黄浦江进入老城后,将陆家浜以北称为“里黄浦”,而以南称为“外黄浦”。
今天,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参与了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活动,诵读陈丹燕的《申江记》,深刻感受外滩的历史和文化。丹燕在其“外滩三部曲”中,细致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和繁华,她认为外滩是上海沧海桑田的纪念碑。
外滩汇集了各个时期、风格迥异的建筑,成为“万国建筑博览群”。尤其是格林邮船大楼,最初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地,见证了外滩的变革。读者看到,外滩不仅是上海的地理坐标,更是许多人心中的精神家园。
对于很多人而言,外滩的记忆深刻且难忘。从稚嫩的年少奔波于此,到如今成为见证历史的景观,外滩承载的不仅是城市的变迁,还有每个人对美好回忆的珍藏。无论是拥挤的街道,还是静谧的清晨,外滩都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上海的故事与骄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